在這個寒冷的冬日,進入冬眠模式的你是不是越來越“肥”了?
別著急,因為現實世界中容易長胖的不止你一個,畢竟存在著“易胖體質”和“易瘦體質”的嘛!
不過,很多人就會反駁我說,易胖體質和易瘦體質本身就是個偽命題,易胖和易瘦都是人們想象中自我安慰的借口罷了。
果真是如此嗎?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,也不必急著去爭論,讓我們來看看BBC做的科學實驗,看完你就明白“易瘦體質” 背后的真相了。
實驗過程
在此之前,有關肥胖的研究,絕大多數的主體都集中在已經超重或肥胖者的身上,這次BBC反其道而行之,他們嘗試著去研究那些怎么吃不會胖的人。
實驗開始之前,這十個人是這樣(拉仇恨)的:
科學家們找來的這10名志愿者,平時不運動、不節食,但都不會胖。
實驗要求他們平均每天需要吃下5000大卡的食物,相當于此前日常攝入熱量2倍多,具體來說就像這樣:
很多很多炸雞
很多很多甜食和巧克力
▼
同時,他們還被禁止運動,每天最多能走5000步,相當于3.2公里左右。
結果,他們分成了兩派:
So Easy 派
▼
有點難派
▼
這樣的實驗要持續進行四周,四周后,這些人果然都胖了!
所以,在卡路里過量攝入,又缺乏運動的情況下,是個人都會長胖。
「怎么吃都不胖」這件事,根本不存在!
比如增重最多的這位小哥
足足增加了 9.5% 的體重
▼
這位亞裔小哥,雖然胖了不少(增重 8%)。但大家的肚子都變得圓滾滾了,他的體型卻沒什么變化,這又是為什么呢?
經過對小哥身體數據的測量,發現這位亞裔小哥增加的體重里,只有2%是脂肪,同時他的基礎代謝卻增加了近30%。
意不意外?驚不驚喜?
▼
換言之,有的人吃多了東西變成脂肪囤積起來,有的人吃多了他們的身體會主動調節,變成肌肉,或者消耗掉。
瘦子能不胖沒什么秘密,那都是命啊!
實驗結論
上面的跡象表明,這些所謂“狂吃不胖”的人,并不能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去胡吃海喝,瘦人不胖的秘密,確實有一部分跟基因有關。
這就是“命運的安排”了,這種“易瘦基因”跟FTO有關,它專門管理人們的食欲。
1、擁有這種FTO基因的成年人,非常喜歡吃東西,這不就是“吃貨基因”嗎?只要有好吃的,哪怕是在吃飽的狀態下,也依然會被誘惑。
2、上面這幫志愿者則攜帶了FTO基因的防護變體,他們吃不了太多的東西。即便是面對色、香、味俱全的美食,也不會多吃一口,飽了就是飽了,就是這么有原則;因為暴飲暴食對他們有很大的難度,因為他們的身體一直在做反抗!
對于這樣的人,只要他們吃飽了,大千世界的雞排燒烤小龍蝦巧克力蛋糕冰淇淋……就對他們完全沒有吸引力了。
哪怕他們很想吃,可一旦熱量攝入超過了限度,他們就會開始嘔吐,身體強制不讓他們攝入超過需求太多的熱量。
而那些「扶朕起來朕還能吃」的人,需要耗費很多的意志力,來跟「饞」這件事情做斗爭。
一旦斗爭輸了,就會攝入多余的熱量,自然就長胖了。
而對于單純依靠節食減肥瘦下來的人,在瘦下去之后,即使已經吃了足夠多的食物,身體還是會繼續發出「我很餓」的信號,讓人接著吃。
因此,他們就算減肥成功,還是很容易反彈回原來的體重。畢竟,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,人不可能每次都能控制住食欲。
其實,根據FTO基因,人的體質就可以被分為易胖體質和易瘦體質:一種是「吃飽了就一口也不多吃的」,另一種是「吃飽了還能再吃兩口的」。
這種體質和進食習慣,是在童年的時期就確立的,比如這兩位小朋友,在確定已經吃飽了之后,面對眼前的零食,一個絲毫不為所動,另一個則吃得非常開心。
一般而言,小時候就比較胖的人,長大也有更高的幾率是個胖子。而小時候瘦的人,長大自然也就有更大的幾率保持苗條。
參與試驗的這十個人,也無一例外從小就是瘦子。
所以,你的胖瘦,除了基因,飲食習慣的作用外,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影響是來自你的大腦和身體。
最后,參與實驗的十個人,在結束了一個月的增重實驗后,在沒有任何額外改變的情況下,一個月基本都恢復了之前的體重和體型。
你是不是已經哭暈在廁所,連喝水都胖三斤的你,面對這些什么都不做就瘦回去的人,情何以堪吶!!
結論是,在沒有人為干涉的情況下(沒有進行有意識地增肥或者減肥),每個人的身體,都會給自己的體重設定一個理想值。
想要改變這個設定的體重,不論是瘦子想要變胖還是胖子想要變瘦,都會是很痛苦的,因為你的身體會一直嘗試讓你回到這個設定的體重。
“管住嘴,邁開腿”,之所以把“管住嘴”放在前面那是有道理的。因為不做到對飲食熱量的攝取,一切運動都是無用功。當然我們也極其不提倡「節食減肥法」,這么做只會弊大于利。
普通人減肥是Normal模式,那么吃貨減肥就是Nightmare模式了。
其實,也不用這么絕望。這個由身體設定的體重,也是會隨著時間,為了適應你身體的變化而改變的。
當體重發生了變化,并且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之后,大腦就會因為身體的變化而調節這個設定體重。
此外,對于易胖體質的人來說,實驗也給出了方法:通過加強鍛煉等方式,提高自己的基礎代謝率,從而產生更多的熱量消耗。